一场春雨过后,头茬野生菌已悄悄上市,一年一度的“吃菌季”即将到来!炒干巴菌、炖青头菌、凉拌松茸......想想都忍不住流口水。
因疫情久困家中的你,是不是早已企盼味蕾跟随大自然的珍馐美味畅享野外了呢?食安君提醒您:菌子虽美味,科学食用要牢记!
那么,如何愉快地吃菌呢?
快快收下这些锦囊妙计吧!
民间“经验”不可靠,切勿随意采摘!
民间常有一些识别毒菌和食用菌的“经验”,比如颜色鲜艳者有毒,不生蛆、不生虫的有毒,煮时银器、大蒜、米饭变黑的有毒……这些方法只能区分部分毒菌,对其他一些毒菌没有区分作用。提醒广大市民在野外踏青游玩时,切勿随意采食野生菌。

购买野生菌应当到正规市场,切不可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菌,同时注意识别避开以下菌子:
鹅膏菌
鹅膏菌。据统计显示,在菌子中毒死亡事件中,90%以上是由毒鹅膏菌引起的!因此,购买野生菌时,一定要避开“头上戴帽,腰间系裙,脚上穿鞋”的菌子。
亚稀褶红菇(火炭菌)
亚稀褶红菇(火炭菌)。在云南,被称为“火炭菌”的菌子至少有5种,其中有的可以吃,有的是绝对不能吃的,外观不易区分,容易误食丧命。有毒的火炭菌切开后是暗红色,不会变成褐色或黑色;可食用的切开后会变成褐色或黑色。






不同种类的毒菌子所含毒素不同,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。野生菌中毒的表现有:胃肠中毒型、神经精神型、溶血型、肝脏损害型、肾衰竭型、呼吸与循环衰竭型、光过敏性皮炎型等。其中,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,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。一般误食毒菌子后,最短可以在10分钟、最长在6-12小时后发病。
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昏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烦躁不安、幻觉等中毒症状,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并采取催吐措施: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,然后用汤勺等刺激其喉部,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,以减少毒素吸收。同时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,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,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中灌水,防止窒息。
此外,注意保留野生菌样品,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。

生产经营者在加工、售卖野生菌时,应做到不采集、不加工、不经营不认识的菌子,要确保在加工、经营的菌子中,没有混入有毒菌子。否则,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。

在野生菌采食期,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,广而告之公众,不要随意采摘、食用野生菌。同时,根据各地误食毒菌中毒特点,结合气温、湿度、降雨量等因素,在菌子成熟期前进行预警,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,或毒菌照片警示牌。
最后,食安君还要再唠叨一句:“不识不吃”是预防野生菌中毒最有效的办法!
来源:云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
责编:马 平
审核:张崇喜